新闻动态
《王阳明传》:摆脱精神内耗最好的方法,不是运动,不是独处
发布日期:2025-06-23 23:59    点击次数:69
  《王阳明传》 【中】孟斜阳 著

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你是否常被各种杂念困扰?

明明没做什么大事,却总是疲惫不堪, 面临选择时犹豫不决,事后又反复懊悔。

夜深人静时,脑海中仿佛有 无数声音在争吵...

这就是现代人常见的精神内耗。

我们尝试过各种方法,运动、独处、读书,却发现这些方法只能暂时缓解,无法根除病根。

但五百年前,王阳明在龙场驿 石棺中 悟出的智慧,或许能为我们打开这把枷锁。

当我们困在房贷和 KPI 的压力中时,他曾经历廷杖流放的绝境。

当我们在 '躺平' 与 '内卷' 间纠结时,他曾在刀光剑影中做出生死抉择。

王阳明用一生告诉我们: 摆脱内耗的关键,在于内心的修炼。

1

事上磨:在行动里干掉焦虑小怪兽

王阳明的人生就像一本 '逆境成长手册'。

年轻时科举多次落榜,换作别人可能早就心态崩了,但他却把每次失败都当成磨练心性的机会。

后来被贬到龙场驿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,他没抱怨没躺平,而是带着大家种地、办学,在实实在在的生活里琢磨人生道理。

他有个特别接地气的观点:人就得在具体事儿上练,不然心就像悬空的风筝,飘来飘去没个准头。

就像他说的: '人须在事上磨,方立得住,譬如行走,须在道路上走。若只悬空思一 ' 走' 字,如何行得?'

这话翻译一下就是,别光想着减肥,得真迈开腿,别光焦虑工作,得真动手干。

在龙场的时候,他教弟子 '锄头底下悟天理'。

有弟子嫌种地耽误学习,他就问: '你耕田时老想着收成吗? 要是总惦记着收多少粮食,肯定焦虑天气好不好,但要是专注于每一锄头怎么入土,心就踏实了。'

你看,这不就是古代版的 '正念疗法' 吗?

把注意力锚定在当下的事儿上,焦虑自然就少了。

王阳明平定南赣匪患时,一边打仗一边给弟子写信讲 '事上磨'。

他说练兵的时候不能光想着打赢,还得在排兵布阵、安抚百姓这些具体事儿上修心。

这种 '在行动中修炼' 的智慧,放到现在也特别实用。

比如你怕上台演讲,与其在家纠结到失眠,不如对着镜子多练几遍,你担心项目搞砸,不如先列个详细计划,从小步骤开始做 。

就像人民日报说的: '行动是治愈焦虑的良药,犹豫和等待才是内耗的根源。'

当我们不再困在 '想太多' 里,而是实实在在去做事,那些困扰我们的焦虑小怪兽,自然就没地儿躲了。

2

心上修:致良知是内心的导航仪

王阳明有个特别牛的观点叫 '致良知'。

简单说,就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天生的 '是非 GPS',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。

只是有时候被欲望、杂念这些 '垃圾信息' 干扰了,才会迷路。

最能体现这一点的,就是他平定宁王之乱的事儿。

当时宁王叛乱,朝廷还没反应过来,王阳明手上没多少兵,换别人可能早就慌了。

但他凭着心里的 '良知 GPS',果断出兵,最后以少胜多。

事后有人问他为啥这么果断,他说: '我只是按心里的是非标准做了该做的事,没想那么多功利算计。'

他在《传习录》里说得特别直白: '尔那一点良知,是尔自家底准则。'

就像心里有杆秤,该做啥不该做啥,其实心里清楚得很。

现代人内耗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这杆秤歪了,总被外界的标准牵着走,别人买房我也得买,别人考公我也得考,结果搞得自己特别拧巴。

王阳明还打过一个比方,心就像一面镜子,良知就是镜子的本来面目。

要是被私欲、偏见这些灰尘蒙上,就照不清真相了。

所以 '心上修' 其实就是擦镜子的过程,没事多问问自己:

'我做这件事,是真心想做,还是因为别人觉得好?'

' 我这么对人,是出于真诚,还是想讨好?'

宋代大儒陆九渊说: '吾心即宇宙,宇宙即吾心。'

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乎,其实就是说内心的力量很强大。

当我们学会用良知做判断,不被外界杂音干扰,就能减少很多内耗。

就像在大海里航行,有了精准的导航仪,就不会在风浪里迷失方向了。

3

熬中进:逆境是心灵的健身房

王阳明的人生简直就是 '熬' 出来的。

被贬龙场的时候,住的是破茅草屋,吃的是糙米饭,还得提防瘴气和毒蛇。

换作一般人可能早就崩溃了,但他却在这种绝境里悟到了 '心即理' 的道理。

他在龙场做了个石棺,晚上就躺在里面逼自己放下对生死的恐惧。

有一天,他突然想明白了: '心外无物,心外无理!'

这不是被动地熬,而是主动把绝境当成锻炼心灵的健身房。

就像他说的: '吾平生讲学,只是 ' 致良知 ' 三字。龙场谪居,万死千难中,此心益明。'

这种 '熬' 不是干熬,而是有方法的:

第一,熬身。

他在龙场自己种地、盖房子,用体力劳动对抗精神上的绝望。

现在我们遇到低谷时,也可以试试做点具体的事儿,比如收拾房间、学做一道菜,身体动起来,心也会跟着踏实。

第二,熬心。

他在石棺里练习 '无视生死' 的观想,把恐惧转化成觉悟的动力。

我们遇到困难时,也可以试着直面恐惧:

'最坏能坏到哪去?'' 如果真的发生了,我能怎么应对?' 想清楚了,恐惧就会减少。

第三,熬事。

就算被贬,他也没闲着,而是在当地推行教化、制定乡约,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。

我们在低谷时,也可以找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坚持做,比如每天读 10 页书、写 500 字日记,在做事中积累能量。

王阳明有句诗特别能体现这种心态: '险夷原不滞胸中,何异浮云过太空。'

翻译过来就是,天空飘来五个字“那都不是事”!

现实中,那些让我们觉得熬不下去的日子,其实都是心灵成长的机会。

写在最后

王阳明临终前,弟子问他有什么遗言,他指着自己的胸口说: '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?'

这八个字,道尽了摆脱内耗的终极秘密。

不是让心变得刀枪不入,而是让它保持清澈明亮。

遇到事儿的时候,用心去应对,事儿过去了,心就恢复平静。

现在的我们,可能不会经历王阳明那样的生死考验,但职场压力、人际关系、未来迷茫这些事儿,照样能让我们内耗到崩溃。

但如果我们能学会在工作中像他练兵那样专注,在选择时像他凭良知决断那样果断,在低谷时像他在龙场那样把 '熬' 变成成长,就能慢慢修炼出一颗强大的心。

毕竟,五百年前的龙场驿已经消失在历史中,但 '事上磨、心上修' 的智慧,永远是我们穿越内耗迷雾的指南针。

当我们不再外求捷径,而是向内修炼,就能在喧嚣的世界里,活出 '此心光明' 的自在人生。

你的每个赞和在看,我都喜欢!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